调查:“AI红娘”来了,有一半人选择相信TA
你会相信人工智能(AI)给你推荐的约会对象吗?
最近,卡巴斯基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,在使用交友或约会软件时, 44% 的受访者愿意接受 AI 或算法为其挑选的约会对象,更有 64% 的受访者表示算法的推荐完全符合他/她的偏好。
放在十年前,这个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但在 AI 技术愈发普及的今天,人们对其总体上的积极看法和开放态度并不意外----无论接受与否,许多公司都已经在这么做了。
卡巴斯基的全球调查共有超过 1.8 万人参与,来自美国、法国、英国、中国、日本、俄罗斯等 27 个国家,其中 84% 的人表示自己正在或曾经使用过约会交友软件。
在绝大多数国家, Tinder 都是此类软件中最受欢迎的,而中国则是陌陌,日本是 Pairs ,俄罗斯和匈牙利是 Badoo 。
身处数字时代,交友方式也变得数字化和虚拟化。
在所有受调查者中,只有 28% 的人认为约会交友软件不是寻找约会对象所必备的工具。由此可见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此类软件已经是必不可少。人们也接受了这一现实。
不过对于软件背后的 AI 或算法,人们的感受更加复杂。
一方面是开头提到的,有 44% 的人相信 AI 或算法做出的选择。在这群人中,有 43% 的人甚至表示自己“只希望看到由 AI 或算法挑选出来的人选”。
这也意味着他们对算法十分信赖,相信算法会筛掉那些“不够格”的人,从而提高自己交友和约会的效率。
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效率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。有 54% 的人认为约会软件更有效率,让约会更简单。此外,疫情期间,许多人也只能依靠线上转线下的方式交友,软件的价值难以替代。
从年龄的角度看,在 16 - 24 岁的受访者中,有近七成的人( 69% )认为算法能够理解他/她的喜好。这是所有年龄组中最高的,高于全年龄平均值 64% ,符合对年轻人喜欢体验新事物的预期。
另一方面,也有 39% 的人认为被算法挑选是“不人性化的”, 56% 的人不相信算法能够处理人和人之间的“吸引力”背后的复杂性,更有 51% 的人表示自己“从未用过约会软件”,因为他们更喜欢面对面打交道。
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,他们宁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浏览平台上的所有用户,也不愿意让算法帮助他们筛选。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害怕错过,对算法工作原理的不解,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信任。
也不是所有人都享受虚拟交友的过程,“害怕被骗”和“无法信任他人”是阻碍人们使用约会软件的两大因素。另外人们还担心泄露个人隐私。
事实上,超过 30%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被骗子联系过, 15% 的人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。更极端的,有 9% 的人表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跟踪过,而且是从未匹配过的陌生人。
看来,在鉴别账号和资料真伪上, AI 应该多下些功夫。
约会交友软件,虽然名义上是约会+交友,但在许多人的认知里,它其实就是主打约会,尤其是短期的刺激。所谓交友,只是为了听起来更符合“公序良俗”罢了。
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知,人们在这些平台上,并不仅仅是想要寻找短期的约会对象。
在卡巴斯基的调查中,有近半数的人( 48% )表示自己使用此类软件的最主要原因是“认识并结交新的朋友”,而其中又有高达 70% 的人表示自己成功地交到了新朋友。
仅次于该原因的是“寻找一段长期恋爱关系”,有 41% 的人将其作为主要原因。相比之下,“寻找短期关系”和“寻找性伴侣”的人分别只有 23% 和 27% 。当然,这是假设人们都如实作答的情况下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更多人希望用此类软件帮自己找到长期恋爱关系,但只有 37% 的人表示自己成功了,而在寻找短期关系和性伴侣方面,有多达 60% 的人得偿所愿,是前者的 1.6 倍。
这也侧面说明,尽管此类软件不断强调其 AI 算法可以建立长期关系,并以“数字时代的红娘”自居来招揽用户,但都难以改变其在建立短期关系方面更有效的境况。
除交友外,一些人还将软件用于宣传自己其他平台的社交账号,比如 TikTok 或 Instagram ,以达到涨粉的目的。在这一点上,有高达 79% 的人认为自己成功地实现了目的,是所有目的类型中实现度最高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还有约 8% 的人用这些平台来寻找工作,或者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,其中甚至有多达 66% 的人表示自己如愿以偿。
无论是哪个软件,都对各自背后涉及到商业机密的算法(工作原理)讳莫如深,但即使没有 AI 加持,这些算法也都是基于各式各样的数据做出的匹配决定。
以 Tinder 为例,虽然这家公司从未明确透露过工作原理,但各路网友早已通过不断尝试和 Tinder 公开的技术框架拼凑出了较为准确的机制。
例如在 Tinder 中,“右滑”代表对某人感兴趣,因此获得“右滑”更多的用户就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其他用户的屏幕上,但用户也不能对所有人一律“右滑”,不然就会被算法判断成是滥用。
一些人按照算法的原理去钻空子,希望通过改变使用 App 的习惯来迷惑 AI /算法,从而在数字交友时代获得更多的曝光度。
单从曝光度而言,这种方法或许奏效。不过,数字化只会改变对真爱的追求方式,而不是真爱本身。因为信任推荐是一回事,仅根据 AI 的推荐来选择约会对象则是另一回事。
有超过一半( 56% )的受访者表示,不能确定算法是否涵盖决定两人是否来电的所有因素。也有近四成人表示,自己曾被算法搞得有些莫名其妙,不知道以自己的标准怎么就和对面匹配上了。
换句话说, AI 还是很难悟出什么是“话不投机半句多”。即使 AI 根据一些兴趣爱好之类的基础属性推荐了两人匹配,可大多数人还是要掂量掂量其他条件,诸如眼缘、性格之类的特征,是很难由算法量化的。
仔细想想,这其实与现实没有太大区别。当我们在工作中、音乐节或酒吧遇到某人时,我们也会首先衡量一些基础属性是否相似,比如两人是否有共同爱好,背景是否相仿,甚至是星座是否相配。
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对对方有好感,我们可能会假装比真实的自己更有趣,或者撒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谎,显得两人彼此投缘。但真正决定两人是否能进入约会状态、建立长期且认真的恋爱关系的,则是更长时间、多次数的相处,也就是“日久见人心”。
这种难以捉摸的来电感和相处时的真实感,或许是再厉害的 AI 也无法破译的密码。
Reference:
https://www.kaspersky.com/blog/dating-report-2021/